春秋时期的某一天,秦穆公对自己的内史王廖说道:“我听说邻国有一位圣人,他的存在可能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威胁。今天西戎国派来的使者由余,不仅非常有才,而且他的一些见解也非常独到。这样的一个人物,若留在对立国,必定对我们有极大影响。你说,我应该如何对付他呢?”(《史记》原文:“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
面对对方阵营的杰出人物,通常的做法是将其除掉。但秦穆公却并不想采取这种粗暴手段,因为这种方式过于直接,缺乏深度。
王廖看出了秦穆公的心思,他沉吟片刻后建议道:“如果直接除去由余,实在太可惜了这么一位人才。我有个计策,可以让由余归顺秦国,甚至使西戎的威胁消失。”
秦穆公听后,眼睛一亮,连声称赞:“好计策,简直是我所需要的!由余如此出色的人才,若能为我所用,岂不是大幸?哈哈!”
那么,究竟是谁,能让秦穆公如此重视,又为何让他既忌惮又欣赏呢?
展开剩余82%这个故事出自《史记·秦本纪》。当时,秦国与西戎有一定的交情,西戎国派来使者已经不算稀奇。然而,这次派来的使者——由余,却让秦穆公感到与众不同。
由余的身份非常特殊,他并非纯粹的西戎人,事实上,他的祖先来自晋国。由于晋国的动荡,他的祖先逃亡至西戎,并得到戎王的重用。由余不仅精通中原的语言和文化,而且极为聪明。当戎王听闻秦穆公的贤明治国后,决定派由余前来秦国学习其治国之道。(《史记》原文:“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
秦穆公一方面觉得由余来访是机会,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在这位外使面前展示一下秦国的辉煌。他带由余参观了宏伟的宫殿,展示了秦国富丽堂皇的珍宝库,试图以此来打动他。毕竟,西戎那时的财富和秦国相比,显得差距较大。
然而,令秦穆公意外的是,虽然他期待由余的惊叹和赞美,但由余却并不为之所动。他叹了口气说道:“这些宫殿和珍宝,如果由鬼神来管理,鬼神也会觉得疲惫;若让百姓来经营,百姓只会受苦。”(《史记》原文:“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这番话令秦穆公深感震惊,认为由余的思考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见识。于是,他向由余请教:“中原诸国依赖诗书、礼乐、法度来治理百姓,然而常常发生乱象。戎族没有这些复杂的文化制度,你们戎王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难道不困难吗?”
《史记》原文中,秦穆公问道:“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
由余听后,微微一笑,答道:“你说的这些礼乐法度,正是中原各国内乱的根源。自从黄帝创立礼乐法度并亲自执行后,曾一度天下太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代君主逐渐堕落,骄奢淫逸,利用法律压迫百姓,百姓忍无可忍,最终爆发了对君主的愤怒与仇恨。”
由余接着说:“百姓在被压迫时,渴望的是仁政,但往往得不到。中原的动乱,如篡位、杀戮、灭宗,正源于这种制度。至于戎族,我们没有这些繁文缛节。戎王以真诚仁德对待臣民,族人心存忠诚,国家治理像一个人管理自己的身体一样简单有效。所以,戎王并不需要复杂的治国理论,这才是圣贤治理的真谛!”
秦穆公听到这里,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深感由余的话语充满智慧。由余的这番话,极大地颠覆了他对治国理政的传统看法。
听完由余的阐述后,内史王廖提出了一个妙计:“西戎的地理偏远,戎王尚未见过中原的繁华,内心仍保持朴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送一些歌姬舞女来扰乱戎王的心志,让他迷失在奢华中,逐渐疏远由余。此外,我们可以以由余为名,拖延他回国的时间。由余在秦国久留,必定使戎王产生猜疑和不安。待时而动,等戎王感到疑虑时,我们便能迎接由余归顺,俘获他的心。”
听了这个计谋,秦穆公十分满意:“好计策,最终由余一定会成为我大秦的栋梁!”
秦穆公开始更加亲近由余,不仅像朋友般推杯换盏,还不断询问有关西戎的国情和军事情况,借此收集情报。由余作为使者,也没有隐瞒。
接着,内史王廖安排了接下来的“挖墙角”行动:秦穆公派遣16名美丽的歌姬到西戎,戎王看到这份豪华的礼物非常满意,于是陷入了歌舞升平的日子,甚至开始忽视国事。过了一年,戎王由于沉迷享乐,导致草地不足,牲畜大量死亡。
这时,秦穆公见戎王上钩,终于让由余回国。然而,当由余回到西戎时,发现戎王完全沉迷于声色犬马,毫不关心国家事务。于是,尽管由余多次劝谏,戎王依旧置若罔闻。
眼见西戎国陷入困境,由余心生痛楚,在深感无望之际,秦穆公又向他伸出了援手,派人秘密联系他,邀请由余来秦国,协助治理。
由余深知西戎将岌岌可危,最终决定离开西戎,来到秦国。在秦国,秦穆公给予了由余极高的礼遇和尊重。
三年后,西戎国彻底被秦国消灭,秦国获得了大片土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秦穆公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这个故事,揭示了智谋远胜于武力,尤其是巧妙的“糖衣炮弹”,可以比直接的武力行动更具威力。你怎么看待这种策略呢?
发布于:天津市米牛配资-炒股资金杠杆-炒股配资开户网-炒股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