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二战的爆发是由多个因素推动的,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欧洲的大萧条。经济的崩溃让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分裂加剧,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它们纷纷开始了对外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的上台对德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短短数年内,德国经济迅速复苏,成为了仅次于苏联的欧洲第二大工业强国。这一转变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希特勒没有发动二战,他会成为德国的伟大领袖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希特勒没有发动战争,德国经济在他领导下很可能会崩溃。
希特勒上台后,他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的庞氏骗局。为了避免经济崩盘,战争成为了他唯一的出路。尽管一战后的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但通过英美的援助和自我改革,德国逐渐摆脱了战争阴影,经济也迅速发展。到1929年大萧条前,德国已经是欧洲大陆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大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占据整个欧洲的三分之一。
展开剩余83%然而,大萧条的到来让德国的经济也陷入了崩溃的边缘。由于依赖外资的经济体系无法继续维持,外资纷纷撤离,许多工厂和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虽然英美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但这只是通过借贷方式进行的,而现在这些国家的经济也不容乐观,因此开始要求德国偿还债务,撤资并拒绝继续投资。到1932年,德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0%,外贸萎缩了60%,失业率飙升至43.8%。这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失业率,甚至超过了美国。
此外,《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苛刻条款加重了德国人的压力,尤其是法国,威胁德国如果不按时还债,将采取军事行动。此时的德国,内外危机交织,国内充斥着无所事事的人群——一些人沉迷于酒精,另一些人则极度不满一战失败,渴望复仇,甚至有些人在啤酒馆里酝酿着暴动。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让所有的经济政策都失效,自由主义逐渐无法应对局面,工厂和企业不敢生产,市场上充斥着过剩的商品,甚至有人将多余的商品倒进多瑙河里。
在这种经济萧条的困境下,希特勒出现了。他承诺让每一个德国人都能有牛奶和面包吃,这一简单的承诺迅速获得了德国人民的支持。希特勒通过煽动民族复仇情绪,将德国人民的愤怒转化为对纳粹党的支持,最终成功地掌握了德国的政权,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首先,希特勒在政治上煽动了一战后德国人民的复仇情绪,凝聚了人心。对外,德国在英美和苏联之间摇摆,按照哪个国家对自己更有利就与谁建立友好关系。除了法国,其他国家都试图拉拢德国,为德国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在军事上,希特勒着手整顿军备,尽管《凡尔赛和约》限制了德国军队的规模,但并没有禁止预备役的建设,因此希特勒通过精挑细选的10万军队为未来的战争储备人才。同时,他推行服兵役预登记制度,训练预备役,确保战争爆发时能迅速征召大军。
然而,政治和军事改革固然重要,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在大萧条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财政困境,企业生产停滞。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主张通过政府举债和扩大赤字来刺激经济。在这种背景下,1933年,希特勒和罗斯福几乎在同一时期都采取了凯恩斯主义来实施新政。
然而,问题在于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私有的,政府没有直接发行货币的权力,借贷受到限制。尽管如此,希特勒并未气馁。一位民间经济学家费德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使用“信用货币”代替传统货币。这种货币无需黄金储备作为担保,政府可以直接发行,只要民众相信其有价值,就能流通。这一提案引起了财政部长沙赫特的强烈反对,他认为没有担保物的信用货币就是一张废纸,无法兑现。
尽管沙赫特反对,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费德尔的建议,并开始大规模发行梅福券,这是一种带有4.5%年利息的信用票据,工厂可以用它来接受订单并支付员工工资。梅福券的推出迅速激活了德国经济,工厂开始接受梅福券,生产逐渐恢复,失业率开始下降。梅福券成为德国实际上的货币,而纳粹政府则通过发行梅福券,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然而,梅福券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虽然这种信用货币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复苏,但其背后隐藏的庞氏骗局也在悄悄发展。随着梅福券的发行量激增,德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许多企业和银行将梅福券作为支付工具,但实际上,德国的债务已远远超出了偿还能力。尤其是随着战争准备的加剧,军工生产过剩,而这些生产能力与战后经济不匹配。
希特勒知道,倘若不发动战争,德国的债务危机迟早会爆发,经济崩溃的局面难以避免。在1938年,希特勒不仅继续大力发行梅福券以支持订单,还开始为战争做准备。尽管他已经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但这一地区的资源和战略位置不足以满足他更大的野心。与此同时,法国的经济危机使得它无法有效反击,而英国出于避免法国过度扩张的考虑,也采取了绥靖政策。这为希特勒提供了一个可利用的战略空档。
1939年,随着梅福券的发行量激增,德国经济的支撑点已经完全依赖于信用货币和军事工业的推动。而梅福券的过度发行,使得德国的经济变得极其脆弱。根据帝国银行的计算,按当前的发行速度,1942年时德国发行的梅福券可能连1%都无法承兑。这意味着一旦有大规模的兑换需求,帝国银行就会面临破产的风险。
但希特勒没有选择停止这一切,因为他知道不发动战争,德国的经济危机将会变得比大萧条时期更加严重。在这种背景下,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宣布发动对波兰的入侵,并全面实施“白色方案”。第二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通过战争为自己的政权争取了继续生存的机会。
发布于:天津市米牛配资-炒股资金杠杆-炒股配资开户网-炒股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