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鏖战数月的外卖大战,在2025年夏天迎来高潮。
7月以来,外卖连续两周上演「疯狂星期六」。美团以单日1.2亿单量刷新了行业纪录,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则以8000万单紧追其后,叠加京东的2000万单,行业单日订单量首破2亿大关。
在巨头“大练兵”推动下,峰值时段每秒近3000个包裹穿梭在中国城乡之间。
然而,几家欢乐几家愁。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等协会及餐饮老板联合发声,呼吁平台“立即停止外卖补贴大战,回归价值竞争”。
这不禁令人唏嘘,消费者「激情」下单的背后,存在着商业悖论: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等被这波“伪需求”所拖累,繁茂的数据底下,隐藏着多方共输的风险;平台无限制的扩张,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今年上半年,实体零售门店闭店率攀升至18.7%,较疫情前增长近10个百分点。而去年,超过1.2万家实体店永久关闭,涵盖商超、餐饮、服饰等多个行业。
一边是线上电商零售的狂欢,互联网巨头对最后一公里消费终局展开殊死争夺,一边是线下实体店的哀嚎遍野。
当配送车穿梭于城市巷陌,实体店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巨头砸1500亿抢版图
“烧钱”烧出来的即时零售增量
2025年堪称为中国即时零售发展的里程碑年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2-3.6万亿元,年均增速25%。这规模,相当于近年房地产销售规模的三分之一。
为争夺这块蛋糕,阿里、美团、京东等巨头们,从闪电战升级为常态化交锋。
淘宝闪购:推出“超级星期六”计划,豪掷500亿补贴,要在12个月内直补消费者和商家,试图打造继双11后的新消费节点;
美团:宣布未来三年向餐饮行业投入1000亿元,以“神抢手”低单价专区作为核心武器,使周末订单量飙升至日常的1.8倍;
京东外卖:启动“双百计划”,4个月内扶持200个餐饮品牌销量破百万。
至此,三大巨头的投入算下来已超过1500亿,平台间的军备竞赛带动市场总量激增。自5月初三大平台全面入局后,整个闪购市场从日均1亿单跃升至2亿单,增长100%。
外卖大战带来的流量也清晰可见。QuestMobile数据显示,淘宝、京东、美团App,自今年3月以来活跃用户强势回升,特别是京东,4-6月的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均达到了双位数。
尝到甜头的巨头们,还在持续加码扩充弹药。
目前,美团已拥有3万个闪电仓,覆盖全国2800个县区市,相当于3公里就布置一个仓,还计划2027年前建成超10万个闪电仓(前置仓)。此外,美团旗下小象、歪马送酒,以及叮咚买菜、永辉超市等也布置千个左右前置仓。
平台们的all in式投入,背后是消费行为的根本转变。
在用户已经习惯“即时拥有”的趋势下,本地服务生态和大零售平台的结合,打开了新的电商零售生态,而即时零售也正从餐饮补充渠道,升级为全品类消费的主场。
传统的“进商场、逛货架”的消费模式,正被“想到即买、下单即得”的即时满足取代。
即时消费满足“不出门”的便利
狂欢下暗藏需求透支代价
即时消费已经从“时间”、“空间”上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
有统计数据,消费者每周逛实体店的平均时间,从2019年的3.7小时骤降至2024年的1.9小时,几乎腰斩。
过去,人们会花几分钟到路口小店买烟买酱油,或者坐公交20分钟去菜市场买菜,想喝奶茶了,也会专门去店里喝。
传统电商兴起之后,“囤货”成为潮流,平台也不断用大促引导(和刺激)人们大量采购。
如今,这些习惯已经发生改变。万物都可网购,而且时效要求越来越高,从几日达到次日达,再到“马上就要”,30分钟送达成了新标配。
这种“便利”的背后,是平台强大的算法支撑。以美团为例,平均18分钟履约时效,背后是630万商家、4.6亿消费者、近400万骑手的庞大网络。
此外,平台掌握着丰富的用户数据,清楚每个人的消费喜好和频次,不断用“免单”“满25减10”策略精准刺激用户下单。
但狂欢之下,也隐藏着一系列负面问题。
7月的补贴大战带来触目惊心的资源浪费。不少奶茶店因“0元奶茶”爆单,但因消费者弃领,大量饮品被倒入垃圾桶,“薅羊毛”演变成资源浪费。
此时,平台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真实需求,成为了资源错配的伪需求。
配送链条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骑手压力陡增,日配送量普遍达80单,按每单15分钟计算需连续工作20小时,部分甚至日送100单,逼近生理极限。
商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流量裹挟之下,商家既要应对订单骤增带来的资源和人手需求,还要接受利润摊薄的现实:外卖补贴由平台和商家共同承担。
为了保证利润,商家不得不“卷低价”,但仓促赶制的产品质量下滑,又遭到消费者吐槽……
行业陷入了一连串负面循环。
《每日经济新闻》评论也指出,烧钱竞赛已波及整个零售生态,若更多玩家加入,可能引发全行业内卷。
1.2万家店遭关闭
失落的实体店,夹缝中生存
随着消费潮从“逛街”变成“指尖购物”,即时零售对实体经济带来强大的杀伤力,一场关乎数百万实体店铺生存的危机已经产生。
2024年,超1.2万家实体店关闭,其中包括6000多家餐饮店,服饰行业超3000家,商超也有近800家门店关闭。
以往熙熙攘攘的街道,人流密集的大商场,人流量较过去都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在地段更偏僻一些的街边夫妻店,频频贴出“旺铺转让”告示。
传统实体店的服务半径原本局限于周边500米至1公里范围内。
而现实是,平台为了保证用户体验和履约效率,更倾向于与大型连锁品牌或自建前置仓合作,导致大量中小实体店在即时零售浪潮中被边缘化甚至淘汰。
真正能从即时零售中分得一杯羹的,并非所有本地小商家,而是那些有能力达到平台标准,或者愿意接受较低利润率的商家。
两极分化趋势下,实体店老板们面临多重挤压。
新消费习惯冲击下,流量话语权发生了转移。
过去,实体店靠好位置和人流量赚钱,现在流量被电商平台和主播掌控,实体店成了被动等待客流的角色。
到店客流量断崖式下降,业绩下滑,但店铺仍要承担高昂的租金、人力和运营成本,这些成本的持续上涨不断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
此外,价格竞争压力更将许多实体店推向生死边缘。即时零售平台通常通过价格战吸引消费者,消费者比价行为变得极为便捷。
但价格战迫使实体店调整成本结构,但同时也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和员工待遇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平台30分钟送达的时效,还在不断拉高消费者的期待阈值。
这样的困境下,实体店老板的竞对,早已不是隔壁店铺,而是消费者的手机屏幕。
寻求平衡:限制无序扩张
给行业多些调整时间
我国在电商发展的步伐很快,已成为世界上典型的“长在APP上的国家”。
2024年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52.1%,远超美国16.4%、德国14.8%、日本的10.7%。
但互联网及电商平台在即时零售领域对“最后一公里”的争夺,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巨头们通过补贴和技术重塑了消费习惯,推动整个零售行业规则发生深刻变革,也带来模式碾压、削弱实体经济的风险。
这种一边倒的趋势,并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平台与资本的无序扩张甚至可能对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而消费者走出家门消费,才能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线下行业更支撑着大量就业岗位。
因此,弯弓研究院认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享受着即时零售带来的便利;但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角度上看,不应该让一部分商业的繁荣建立在另一部分商业的萎缩之上,而要寻求共生共荣的平衡。
或许,行业可以参考国外经验,设置竞业协议,控制电商渗透率,保护线下实体店的权益,为实体经济保存生存空间。
这是外国城市实体店依然熙熙攘攘的原因,这也曾是我国线下商业繁荣景象所在。
希望行业能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发展模式,也给整个行业更多调整与转型的时间。
米牛配资-炒股资金杠杆-炒股配资开户网-炒股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