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课堂亮相央视、科学教育摘金夺银、体教融合屡破纪录……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指引下,成都市成华区交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育人答卷。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群成华教师的深耕细作,他们以专业与热爱突破教育边界,重新定义新时代教育的更多可能。
这些成绩如何炼成?我们对话教师,听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相比传统的英语听说课堂,AI听说课堂有助于精准教学的突破,实时的反馈数据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师生、生生及人机互动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在成都英才学校的AI智能教室里,教师刘婷婷借助AI语音答题器收集学生的语音数据,学生分组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成都英才学校
2024年,刘婷婷老师的AI赋能教学课程不仅在智慧教育公益行活动中深受好评,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成为成华区人工智能教学的鲜活样本。
刘婷婷的实践,正是成华区人工智能教育从“单点探索”走向“全域推进”的缩影。
自承担中央电教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以来,成华区已构建起“26+1+3+8”的推进框架,也就是以26所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试点校为基础,以教育部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双林小学为先锋,带动3所市级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和8所市级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学校,形成了全域覆盖、重点突破的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真正融入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深耕人工智能教育多年的成都市双林小学校长王桔,对此有着深刻理解。她所在的双林小学作为全省6个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之一,目前开发出“人工智能本位、广位、高位”三位一体普适普惠的特色课程。“我们组建了12人的人工智能教师团队,每周开展跨学科教研,就是要让技术服务于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字素养。”
成都市双林小学
要让AI教育落地见效,教师队伍是核心。从2023年7月起,成华区已连续开展多期全区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教育素养培训,同步推进全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项目试点,为老师们搭建起“学习、实践、成长”的通道。
截至2025年,成华区共计4所学校获评“央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基地”,占全省40%,人工智能授课教师达到307名,其中15名教师获评“央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师”,占全省56%,教师信息素养获市级以上奖项达千余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2024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活动中,成华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课例获奖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试点规模与成效居全国前列。
面对未来,成华区还将聚焦《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在AI赋能教学创新、优质资源均衡覆盖、学校管理智能化等领域持续发力。正如刘婷婷所说,“我们希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智慧课堂中找到兴趣点,让人工智能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新工具。”
“同学们,大熊猫的牙齿结构为什么能适应吃竹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成都自然博物馆,通过观察标本与模拟实验,一起寻找答案。”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邬江带领学生在开展馆校课程实践时,总能用生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作为成都市科学学科带头人,邬江所在的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目前依托成都自然博物馆、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室等众多资源,开发出了16门场馆研学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邬江的探索,背后是成华区对科学教育的深度布局。
近年来,成华区始终以“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构建起“一基两展”的科学教育工作体系,以国家科学教育“三开”要求为基础,以学校场馆及特色课程为拓展,以校外资源为延展;以博物馆、高校实验室等校外资源为延伸,层层递进为学生搭建起“学科学、做科学”的平台。
这份用心也收获了认可,2022年,成华区成功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2023年10月,又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二十条》,该政策也获评2023成都教育年度十大民生实事,为科学教育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而实验室则是最好的第二课堂。”作为区科学学科带头人、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科技辅导员汪凌深耕实验教学20年,对此深有体会。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她和团队一起开发“探秘植物园”STEM普及课程和“海陆空”科技创新报国课程,带领学生参与多个创新实验,在国家级省市科技竞赛中屡次获奖。“区上不仅为学校配齐科学类课程教师,还配备了1名理工科硕士担任科学类课程教师,从师资源头夯实科学教育基础,形成校内引领、校外助力的协同育人格局。此外,区内还专门设立科学教育专项经费,让我们的科学教育推进既有坚实的保障,更有充足的底气。”
成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经建成39个学校科技活动室、7个高中创新实验室,2024年以来持续升级实验教学装备,新增AI智能教室、STEAM创客教室等教室。不仅如此,成华区在课程建设方面还创新推出“三研三上三改”科学课例网络共研及科学教育“5I”智慧课堂模式,积极推动区域科学教育质量高位均衡。
截至2025年,成华区已有5所学校被评为科技馆里的科学课全国示范校,19所省市科创教育示范校,近三年来,学生们获得了国际科技奖项一百多次、国家及省市级奖项数千次。
“未来三至五年,我们还将通过‘一十百千万工程’,也就是1个少年科学院、10大创想空间、100个精品课程、1000名高水平教师、10000名少年科学家,让科学教育成为成华教育的金字招牌。”成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注意传球弧度!起跳要稳!”成都树德小学教师杜江舟正站在排球训练场边,手把手指导学生调整手部姿势、配合跑位节奏。作为成华区校园排球课程的推广者,杜江舟带领学生探索出“基础技能+战术配合”的分层教学模式——低年级从垫球、发球等基础动作入手培养兴趣,高年级组建校队开展对抗训练,不仅让排球成为课间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还帮助学校多次在市级校园排球联赛中斩获佳绩。
成都树德小学
“体育不只是锻炼身体,更能在传接配合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在比分胶着时锻炼抗压能力。我们希望通过‘一个排球’,让每个孩子都爱上团队运动,在赛场中学会成长。”杜江舟说。
杜江舟的实践,正是成华区体教融合改革中,以特色体育项目激活校园体育活力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成华区以“333工作模式”(三大行动、三大阵地、三大机制)破解体教融合难题,不仅让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连续3年达到98%以上,还打造出“成华校超”等知名体育品牌,相关经验被中国教育报进行专题报道。
“体教融合的关键是‘打破壁垒’,让专业资源走进校园。”四川省成都华西中学校长石晓波介绍,学校作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与四川省足协构建体教融合新模式,借鉴成华区《校园足球青训大纲》,构建起6至18岁的科学训练体系,学校U13梯队的2名队员入选国家少年足球集训队,U15梯队2名队员入选“5人制”国家青年足球队,即将代表国家青年足球队征战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
四川省成都华西中学
不仅如此,为了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成华区积极推行“1+1+1+N燎原行动”,也就是1个球(三大球)、1副拍(三小球)、1根绳、学校特色项目,积极落实每天2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义务段学校每天开展1节体育课,高中段每周开展至少3节体育课,课间还会推行课间清空计划,让学生们真正走出教室、走向操场。
值得一提的是,成华区构建起了“春夏秋冬四季贯通、幼小初高四段衔接”的“成华校超”联赛体系,2024年首届赛事吸引220余支球队参赛,开展赛事420余场次,线上线下观赛超9万人次,抖音话题量达125万次。据了解,2025年第二届成华校超将于9月13日全面开赛,本届赛事在参与球队数量与赛事规模上将再创新高。
在保障机制上,成华区将体教融合纳入政府重点改革事项,统筹22个部门推出15项重点任务清单,近三年引进退役运动员20余人,专业专职体育教师年均增长20%以上,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平台,让学生近视率、肥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坚持、懂得协作,这种精神也将伴随他们一生。”石晓波说。
从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边界,到科学教育引领的“实践探索”点燃创新思维火花,再到体教深度融合打造的“活力校园”强健少年体魄。
可以说,成华区的教师们,正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炽热的教育情怀,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注入无限可能。
这个教师节,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学子的掌声、社会的敬意,更是投身教育改革浪潮的坚定与自豪。
未来,成华教育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激发内在发展动力,以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明确前行方向,以更完善的队伍梯队建设夯实发展根基,让师资更有战斗力。奋力书写更加璀璨夺目的成华教育新篇章。
文 王婷婷 殷建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米牛配资-炒股资金杠杆-炒股配资开户网-炒股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